狄青的结局如何?
2022-05-23 12:13:5101
狄天使
宋仁宗宝元二年(1039年),崛起的西夏国进攻保安军。
双方交战,保安军节节败退。
近年与西夏军屡战屡败,宋军将士已然有了畏敌心理,战况甚为不妙。
突然,蓦地里杀出一支奇军,大旗飘扬上写个“狄”字。
为首一将,披头散发,戴着一个面目狰狞的铜面具,大声喊杀,率先冲向西夏军。他左冲右突,勇不可挡,西夏军无不挡者披靡。
宋军士气大振,杀声震天,一鼓作气把夏军打得只有招架之功。
夏军元帅李元昊远远望见,下令解围撤退。
这一战夏军被打退,被这铜面具将军的勇猛吓得心惊胆战,说这铜面将军会吸人的灵魂,叫他“狄天使”。
他便是狄青,时任延州指使,奉命驰援保安军。苦战之下,取得胜利。狄青从此威名大扬,跳级提拔。
次年又战安远寨,狄青重伤之下,听到西夏军又来进犯,立即飞身而起,提刀跨马当先冲出。部下无不感动,奋勇争先,再次击败夏军。狄青已成为宋军中流砥柱。
只是当时宋军的高级将领低能,与西夏的几次大战,都以失败告终。虽然有狄青这样的军官英勇善战,大形势之下,宋军吃的败仗仍旧很多。
于是宋军换帅,以文官范仲淹、韩琦、尹洙等为主帅对付西夏。这几位对狄青非常欣赏,认定他是将帅之才。范仲淹还送给狄青一本《左氏春秋》,鼓励他读书,说道:“作为一名将军,不懂古今,那就是匹夫之勇。”狄青大为感动,折节读书,终成为一名深有韬略的勇将。
之后与西夏几年的交战,狄青前后二十五战,攻破金汤城,修筑招安寨,扼守战略要地,杀敌立功,受到宋廷重用。
到西夏李元昊向宋称臣和谈,狄青已升任马步军副都指挥使,步入宋军高级指挥官行列。
02
昆仑关
狄青行伍出身,因犯事脸上被刺字,于宋军中服役。他天生是打战的料,武艺高超,射术精湛,被选入禁军。
宋夏战争爆发,前往西北前线杀敌,开始了辉煌的军旅生涯。
皇祐年间,广西蛮族侬智高叛乱,号称南天国,连胜官军,震动岭南。
狄青请缨:“我是当兵出身,除了打战,没有其他报效国家的方式。让我带上精兵强将,斩了侬智高的脑袋献给皇上!”
仁宗非常高兴,任命他为平叛总司令。
狄青下令,在他到达广西前,宋军严守阵营,严禁擅自出战。
但前线将军陈曙等贪功,发兵与叛军交战于昆仑关下,被侬智高打得大败。
宋军连败,士气相当低迷。狄青到达前线,立即召开高级军官会议,并将陈曙等三十多人拿下。
说道:“命令得不到有效的执行。这战还怎么打?”当场将这些人推出去斩首。
狄青的铁腕,令属下心惊凛然,再也不敢有违命之举。
由于南方军队多信鬼神,连战连败下,宋军多有畏敌。
狄青便召开誓师大会,大声祈祷:“皇天后土当保佑我军这次平叛胜利!”他取出一百枚制钱说:“如让我军取胜,请神灵让这些钱全部字面朝上!”将钱往地上一撒,将士们盯睛一看,全部是字面朝上!全军欢声雷动,老天爷站在我们这边!狄青命令亲兵拿来钉子,将制钱全部钉在地上。
盖上青布:“等我得胜回朝再来收拾这些钱!”狄青令大军原地休整。
敌军间谍侦察以为宋军不会出击,放松警惕。
狄青突然拨寨潜行,一夜之间越过昆仑关,在一马平川的归仁辅布下阵。叛军失去昆仑关这天险地利,前来争锋,双方大战。
宋前军不利,狄青登高看得明白,对方基本都是步兵。立即派出精骑兵,从左右两翼包抄猛攻。
打得叛军四处溃散,追奔逐北五十里,把叛军有生力量消灭干净。一路打到叛军老巢邕州,一举荡平叛乱。侬智高单骑逃跑,流亡到大理去了。
狄青把老弱病残的俘虏全部释放,将叛军高官的首级挂在城头示众,又将斩杀的敌军脑袋堆积成山,建成“京观”。
恩威并施,蛮族从此服服帖帖。
狄青获胜,回去取来制钱。原来是两面都是字的特制钱。大家这才明明狄将军“假痴不癫”的高明,那种静不露机的沉稳,真有泰山崩于前色不变的大将本色。将士钦佩五体投地。
大战告捷,狄青被提拔,任枢密使,二品大员。这看上去风光无限的位置,却成为后来置他于死地的真正原因。
狄青巧记激士的典故,后来被收入《三十六计》,作为二十七记“假痴不癫”的注脚战例。
03
面涅将军
历史上的名将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号,比如:李广“飞将军”、杨业“杨无敌”、狄青“面涅将军”......
面涅的意思就是带着面具,历史上有两位面涅的将领。一是南北朝的兰陵王,因为长得太帅,战场上怕被轻视。二就是狄青,虽然也是宋朝数一数二的大帅哥,但是脸上有刺字,迫不得已才戴上的。狄青是贼配军出身,按宋朝规矩,脸上要刺行军烙印。
在旧版小说《杨家府演义》和传统平话故事里,狄青被黑化成反派,塑造成奸臣,“面涅将军”成了一种侮辱性的称号。
其实狄青是一位品行谦让的武将,不居功,不贪名。
一天,仁宗见狄青脸上的刺字,觉得不好看且有损身份,劝他将疤痕祛除。狄青说:“臣不敢忘本。能有今天,是这刺字激励和提醒自己。这刺字也可以鼓励和我一样的士兵,为国尽忠。”
有人劝狄青认唐朝狄仁杰为祖上,以示自己的身份高贵,狄青婉拒:“狄阁老这样的能人,我岂敢高攀。”
平定侬智高时,乱尸中有一人,身穿黄袍,众人“断定”此人是侬智高,建议狄青上报朝廷邀功领赏。
狄青嗤之以鼻:冒功领赏,此乃小人之为,尔等如若再提,军法处置。
题外话:如此一位治军能手,军功卓越,威望极高的武将,怎能不让人眼红,猜忌,排挤。
宋朝有个笑话说:一个姓汤的武将学文雅,每每自称与人有“一面之交”,被文官取个绰号“汤一面”,后来汤将军战沙场,中箭而死,又被文官取号“汤一箭”。讥讽嘲笑之极。
即使是关爱狄青的老上级韩琦态度也一样。此时的韩琦是文官二把手,狄青是武官二把手。
可是宋朝的文臣有个“优良传统”:文臣无所不能,武将一无是处。所以韩琦从骨子里还是瞧不起狄青。
一天,有些过于得意的狄青在酒宴上,问韩琦:“我立下如此战功,地位与你平起平坐,现在也算得上是好男儿了吧?”
韩琦不屑,回答道:“什么叫好男儿?东华门外唱名才是好男儿!”——中了进士在东华门上唱名这荣耀,才叫男子汉!
狄青悻悻道:“原来我和韩大人之间差个进士。”
04
青沙烂
宋仁宗尝到了军事胜利的甜头,也为了平衡宋朝文贵武贱你的政治天平,开始扶持军方势力。逐渐把狄青往军方第一人的位子上推。这在政治上无疑触动了文臣集团的利益。
一天,文坛领袖欧阳修向皇帝上奏章:再三指出对武将弄权要防范于未然。特别点出,狄青深受士兵爱戴,并且近来狄大人家里经常有怪事发生,不得不防哟!
什么怪事呢?有人说狄青家的狗长角了,这恐怕是要变龙的节奏,另外狄家经常夜里有火光闪闪,记得五代时梁太祖朱全忠家里不也经常夜里有火光吗?邻居去救火,却什么事也没有!京城里儿歌有人唱:汉似胡儿胡似汉,改头换面总一般。胡儿就是“狄”!这股暗流直指狄青。
这边宰相文彦博也站了出来附和,借口流言和士兵的拥戴,请求仁宗免去狄青的枢密使,外放,做个地方官。
狄青得到消息,面圣仁宗说:欧阳修所言皆胡言,子虚乌有,纯属诬陷。
气不过的狄青又找到文彦博理论:我有何罪?为何这样整我?文宰相一刀捅进狄青的心窝里:“没有原因!就是不信任你!”狄青连退几步,寒毛倒立,戎马疆场的他感觉这皇宫比战场还残酷。
宋仁宗觉得狄青功劳甚高,又是当朝大英雄,颇不舍,就对文彦博说:狄青是个忠臣,不会有谋逆之心。
文彦博反驳道:“太祖亦是后周忠臣。”一句话怼的宋仁宗差点噎死。
最后摇摆不定的宋仁宗决定:狄青外调陈州。
狄将军感到彻骨的冰冷,感叹道:“陈州有一种梨子,叫青沙烂。我狄青这次是必“烂”。”
到了陈州,每隔三五天,朝廷就会派人前来“看望”狄青......
备受猜忌的狄青郁郁寡欢,第二年就病死了,死后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,追赠中书令,谥号“武襄”。
驰骋沙场的将军,铁骨铮铮的勇士,含恨而死!
从个人来看,狄青堪称北宋最悲剧英雄。
从北宋来看,基本国策实施的“很好”。
注:宋朝基本国策:为了避免唐代末年以来繁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,采取重文轻武的文官体制。
所以说,没人害死狄青,他只是结局不够悲壮,死的窝囊!
福兮祸所伏,从一介普通士卒而担任全国最高军职—枢密使,狄青依靠自己的才能和血汗登上了人生的巅峰,但是,这也同时意味着他人生下坡路的开始,只不过这一切已经不是他个人的努力所能控制得了的事情了。
狄青深知自己身居高位容易招人嫉恨,所以经常慎密寡言,谦恭忍让,尽量做到低调处世。但是,普通士兵和老百姓却非常喜爱这位出身低微的枢密使,士兵们把狄青看作他们自己的英雄,经常夸耀他的光辉事迹;普通老百姓则把他作为例子来教育、勉励自己的孩子。据史书记载:每次狄青出门,京师百姓争相围观,希望一睹传说中的英雄人物风采,“至雍路不得行”。其场面壮观程度恐怕还要超过今天所谓的天王巨星现场粉丝会。然而,“杀君马者道旁儿”,爱之者也可能成为害之者,狄青以武将身份入主枢密院已经很招嫉恨,他的深得民心更加剧了当权者的猜疑。
自唐代藩镇割据以来,武将权力过大给政权带来的危害让人谈虎色变。宋太祖赵匡胤就是以后周统兵大将的身份发动陈桥兵变,从而黄袍加身的,他当然不愿意自己的江山有朝一日也被其他人依样画葫芦地夺取。因此,赵匡胤坐稳江山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释兵权,剥夺自己手下大将的统兵权;此外,他还定下了所谓的祖宗家法,反复叮嘱自己的后代要注意防范武将权力过大。宁愿把军队指挥权交给文人,也不能让武将坐大,因为秀才造反,十年不成嘛,这就是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根源。而宋代文官作为这一政策的直接受益者,自然也会想方设法维护它的完整与稳定。
狄青的武夫身份既为他带来了人生的荣耀,同时也是他后来人生悲剧的直接原因。从仁宗任命狄青担任枢密副使开始,文官反对的声音就一直没有停止过,就连当初赏识、支持狄青的文臣们也站到了反对者的阵营。反对者甚至不需要任何证据支撑,他们经常使用的一顶大帽子就是赵匡胤留下的祖宗家法。后世著名的欧阳修先生文采过人,他写给皇帝要求罢免狄青的奏章洋洋洒洒,却只有一句实质性的内容,那就是: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,岂是国家之利?当仁宗为狄青辩解说“狄青忠臣”时,名臣文彦博一句话就顶了回去: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?然后又公开对前来喊冤的狄青说:“无他,朝廷疑尔。”诸位不要小看宋代文臣的能量,读过《士与中国文化》和《朱熹的历史世界》这两本书的朋友就应该知道,宋朝皇帝在很多问题上不得不迁就来自文官集团的声音。
史书上有关狄青进入枢府后的记载没有任何正面的内容,有的只是狄青家中的种种怪异现象,如狄青家的狗头上居然长了角;狄青家宅院半夜有怪光异火出现;狄青某天身穿黄袍坐在殿上等等。这些传闻的由来、真伪当然不需要辩解了,它们想要说明的问题只有一个,那就是:狄青已经是赵氏皇朝的祸害,再不果断处置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公元1056年,狄青背着叛臣之嫌被迫离京,出判陈州。行前,狄青悲楚地对人说:“青此行必死。”果然,不到半年狄青即病卒于当地,曾经金戈铁马、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就这样离开了人世,享年仅49岁。尽管在狄青死后宋朝皇帝一再追封,这一切于当事者都不重要了。让我们收拾起惋惜之情,最后来看看史官的盖棺定论:“青为人慎密寡言,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。行师先正部伍,明赏罚,与士同饥寒劳苦,虽敌猝犯之,无一士敢后先者,故其出常有功。尤喜推功与将佐。”有此考语,狄青当无愧为一代名将矣。